水星
金星
地球
(你在这)
月球
火星
木星
土星
土卫六
天王星
海王星
冥王星
(我们依然爱你)
我们刚走过了一千万公里(6,213,710英里)
这里挺空的。
第一颗行星就要来啦。
原来,一切都这么遥远。
坐稳了,下一个行星就要来了。
大部分空间只是空荡荡的。
快到家啦。
目的地:火星!
坐宇宙飞船飞到火星都要花七个月时间。 最好有点好玩的机上娱乐活动。
如果你想知道:你需要看大概2000部电影长片才能消磨掉旅途中醒着的时光。
从这里到木星的距离是我们已经走过距离的三倍。
我们啥时候能到?
说真的,我们啥时候能到木星?
这里本应有些小行星让我们打起精神。 可惜它们太小了,在这地图上显示不出来。
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却只能看见一片虚无~
假如你以120km/h的速度开车从地球出发,那你要花500年才能到这。
友情提示:这些距离都只是平均值。 两颗行星间的实际距离取决于它们在公转轨道上的相对位置。 也就是说假如你计划去木星玩玩,你可能不能用这张地图了。
假如规划得当,你在行星间的旅行会快得多。 比如2006年发射的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只用了13个月就到了木星。 别太担心,滚动条滚到木星的时间肯定比13个月短多了。
快到木星啦。
骗你的,现在才快到木星啦。
在这里我们有很多时间思考…
庆祝一下吧!我们刚走过了十亿公里。
我猜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太阳系地图都不会按比例来画。 按比例画行星倒不难。 这之间的空间是个问题。
大部分太阳系空间图都遗漏了最重要的部分——空间。
我们习惯了处理琐碎而微小的事务。
当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地球的年龄、西伯利亚的雪花、美国国债… 这些数字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还是太大了。
为了理解大的东西,我们需要把它们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小事物。
为此,我们常常打比方,但多数时候达不到效果。
无论如何,我们还是来打几个比方…
要显示完整的地图,你需要 886 个屏幕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。
假如用高清打印机来打印这张地图(每英寸300个像素),这张地图上根本看不到地球,而且整张纸的长度大概会有 145 米。 145 米大概是一个半足球场的长度。
当时空的尺度被放大,会发生许多事情。 滴水可以穿石。 变形虫能变成海豚。 恒星会向内坍缩。
没有比喻能描述虚无,因为根据定义,只要虚无被描述了出来,它就不是虚无了。
我们能看到这些微小的恒星和行星真的是挺好的,否则我们就没有任何参考点了。 我们被不可理解的虚无包围了。
这个空虚的世界很容易让你发疯。举个例子,假如你在一个五感尽失的大缸子里呆久了,你的大脑就会产生幻觉,你会看到或是听到根本不存在的东西。
所以说大脑是理解不了虚无的。
“不好意思,人类们。”进化说,“因为要对付这些想吃你们的老虎、你们毛发里的寄生虫、以及永不停歇对吃吃吃的渴望,我有点忙。我并没有这个时间来让你们理解虚无。”
从神经学上说,我们只能处理某几个特定大小、特定能量的波长。对于我们处理不了的其它东西,我们得编一些抽象的模型,然后努力地把它们往我们能理解的东西上靠。
数学里的概念模型对理解这么长的距离有特别大的帮助,但是… 抽象法还是不能令人满意。
当你听到别人讲起“这个宇宙的奥妙太多了啊!我们根本没办法了解的”这一般是一个科幻小说里UFO或者超能力故事的开头,假如你晚上看这个的话你肯定会睡不着。
莎士比亚说过:“在这天地间有许多事情是人类哲学所不能解释的。”这肯定是他为了增加鬼故事可信度而卖的破绽。
总而言之我们的大脑是理解不了所有这些虚空、这些大范围的东西的。这幅地图、这些隐喻也帮不了忙。
你看到了这个点,然后你去找下一个点,这中间的虚空是无趣的。
实际上到处都是虚空,它们占领了99.9999999999999999999958%的已知宇宙。
就算是原子,它内部也大都是空的。
假如氢原子的质子就是这幅地图上太阳那么大,我们还需要11个这么大的地图来表示从氢原子质子到电子的平均距离。
有些理论说:所有的这些虚空实际上全部都是充满能量的暗物质,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虚空… 拜托,只有实在的东西对我们才有价值。
其实你也可以说宇宙是“总的来说没啥东西”。
假如宇宙的这么多部分都是由虚空构成的,那像我们这种活在中间的一小片灰尘上的人类又算是什么呢?
已知的宇宙是99.9999999999999999999958%的空? 还是说0.0000000000000000000042%的实?
既然虚空占了世界的这么大一部分,那某种意义上恒星、行星和人类是不是这优雅整齐的虚无里的差错呢?就像黑毛衣上的一根白色绒毛?
不过假如没有了这些差错,也就不会有可以测量出来的虚无,或者说也就没有人来测量了。
你也可以说是这么多的虚空让微小的点变得更有意义——简而言之事实就是:它们并不是空的。 假如你在大海中间快被淹死了,这时一小块浮木就有很大的意义了。
如果说千万个星球全部一个接一个地紧挨在一起会怎么样?那就不会有哪一个星球是特殊的了。
这样看来我们都同时都渺小得可怜,也奇迹般伟大。
你感受到更多是渺小的伟大还是无尽的虚无,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的大脑激素在这瞬间是怎么平衡的。我们一路走来,原来身体内部还有一个小型的感性的宇宙。
所以说不论我们自轻还是自大,按宇宙的构造看来,它对这两个极端都有很好的包容度呢。这么一想还是挺安心的。
你停下来仔细思考的话,你会发现你能在这一片虚无的中间其实是蛮神奇的一件事情。
祝贺你走了这么远。
8.4 光分